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掌權的沙烏地阿拉伯,2日宣布處決什葉派教長尼姆爾(Nimr al-Nimr),在中東掀起軒然大波,不僅引發巴基斯坦、印度等國什葉派穆斯林激烈示威,什葉派執政的伊朗更以神之名揚言報復。事實上,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分歧與衝突,近1400年來在伊斯蘭世界未曾止息。
自創立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(Prophet Muhammad)西元632年逝世後,他統治的阿拉伯部族即因繼承問題產生裂痕。當時大多數人支持由穆罕默德的岳父暨好友阿布伯克爾(Abu Bakr)繼位,這些人即成為遜尼派(Sunni),意為遵循傳統者,如今在全球16億穆斯林中約佔85%至90%。另一群人則主張,穆罕默德曾授意堂弟暨女婿阿里(Ali)繼承大位,他們被稱為什葉派(Shia),如今約佔10%。
結果伯克爾順利取得大位,成為阿拉伯帝國(唐代稱「大食國」)首位正統哈里發,但繼位2年後即逝世;阿里成為第四位正統哈里發,在西元656至661年間統治阿拉伯帝國。然而到了西元680年,阿里之子哈珊(Hussien)遭當時統治帝國的遜尼派軍隊殺害,伊斯蘭教的分裂態勢自此確立。
當今全球穆斯林都認定阿拉是唯一真主,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,也遵循《古蘭經》,並實行證信、禮拜、齋戒、天課、朝覲等「五功」;但除此之外,遜尼派與什葉派對教義的詮釋、敬拜儀式、律法與組織都頗有差異。遜尼派自奉正統,依循穆罕默德的聖訓;什葉派則有嚴謹的宗教學者階級制度,這些學者會持續不斷詮釋教義與教法,而教長「伊瑪目」(imam)才是能傳遞《古蘭經》隱義的政教領袖。
因此遜尼派認為什葉派為異端,美國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2012年的調查顯示,約4成遜尼派穆斯林不認為什葉派是穆斯林;什葉派則認為遜尼派固著於教條主義,會導致極端教派產生。不過兩派未曾發生大規模宗教戰爭,部份原因是什葉派自知居於弱勢,因此較低調,避免引發爭端。
在當前中東世界,埃及、沙烏地阿拉伯、約旦、卡達等國均由遜尼派掌權,什葉派政權則以伊朗為重鎮,加上伊拉克、敘利亞、約旦等國。由於沙國與卡達大舉資助遜尼派團體,導致什葉派備感威脅。不過近年來在伊朗與黎巴嫩什葉派武裝團體真主黨(Hezbollah)主導下,什葉派的興起也讓遜尼派國家有如芒刺在背。
近年來中東因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歧異而導致的衝突,包括:
◎敘利亞內戰:敘國75%人口為遜尼派穆斯林,但卻由僅佔15%人口的什葉派分支阿拉維(Alawites)派掌權,引發遜尼派武裝團體反抗
◎巴林起義:波灣小國巴林逾7成人口為什葉派穆斯林,但由遜尼派國王掌握政軍大權。2011年什葉派群眾展開示威,巴林當局在沙烏地阿拉伯支持下血腥鎮壓,殺害大批平民,至2012年才平息。由於美國與沙國為盟國,與伊朗敵對,連帶也使此事不受國際媒體重視。
◎伊拉克戰爭:伊拉克逾6成人口為什葉派穆斯林,但遜尼派強人海珊(Saddam Hussein)高壓統治。2003年美國揮軍伊拉克後海珊垮台,什葉派奪權後開始打壓遜尼派,遜尼派武裝團體則不斷發動自殺攻擊、炸清真寺等報復行動。 (李寧怡/綜合外電報導)
留言列表